改过自新·知行合一
改过自新·知行合一
——《管理十诫读后感》
本人在高校工作至今已经有十几年,从教学岗位走向了管理岗位。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也看一些管理学方面的书籍。这其中,就有唐纳德.基奥的《管理十诫》这本书。作者唐纳德.基奥,担任过可口可乐总裁、投资银行董事长等要职。这本书被人称为是商业圣经。但是也有人批评这本书内容不成体系,也缺少深入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人通过阅读后,更加倾向于汲取其中优秀的思想理念,提示自己在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指引。
圣经里面有著名的《摩西十诫》,是神与信徒的一种训示或者约定,而管理十诫则是要避免犯十个方面的错误。其实最后扩充为书的时候,变成了十一诫,通过阅读,我觉得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思维方式的,包括第一到第三诫:
第一诫,不愿冒任何风险。
不愿冒险,可能是以前过的太舒服了。就连一些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公司,如果觉得处境太过舒服,就会放弃冒险。所以,很多时候,行业内的洗牌,往往与行业内的领先企业有关,可能被更灵活、更优秀的企业赶超。
管理学所谓的标杆管理,其实标杆企业也是有被赶超的风险。
现在有人经常说,要离开舒服区,去冒险和前进,其实就是这本书的教导。当然,有时候一动不如一静,瞎折腾会元气大伤,甚至面临失败倒闭的风险。
第二诫,思维僵化,我行我素。
如今,一些企业越做越大的时候,为了保持运转的规范性,企业制定的条条框框越多,作茧自缚。当然,小企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第三诫,把自己完全孤立封闭起来。
这种老板固执己见,不能听取一些批评和建议,特别是对来自外部的刺激,缺乏敏感性,不能及时回应。
第二部分是个人品行,包括第四、五诫。
第四诫,犯了错误,拒不承认,目空一切。
企业犯错之后,要勇敢、及时纠正,但是做到这样很难。
第五诫,只求发展,漠视商业道德。
作者认为,所有公司最后的生命线都是信任问题:顾客要相信企业生产的产品正如它所许诺的那样好,投资者要相信公司的管理层是有能力的,员工要相信公司的管理者能够兑现承诺。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学了名著《国富论》里面认为,自私也可能带来利他行为,但是后面又写了《道德情操论》,强调个人品性和商业道德的重要性。
企业领导者的人品往往体现到企业的品性上面。金立公司的领导者,居然去澳门赌博输掉数十亿的资本,使得企业倒闭的命运,可见领导人的品性有多重要。
第三部分,是信息获取方面的,包括第六至九诫:
第六诫,不用心思考,对该做的事情一知半解。
很多做企业的人发现,真正让我们陷入麻烦的并非那些我们根本不懂的东西,而是我们一知半解的东西。
犹太人有个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其实上帝对人类的思考是一种赞许的笑。所以,为了避免失败,企业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思考,如何改进缺点和错误,不断前进。
第七诫,自己不去把握,完全信赖专家。
很多专家,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存在所谓的专家意见的误区,他们会有专业的傲慢和固执。作为领导者,要多谋善断,最后自己要拿主意。
第八诫,行政作风盛行,团队臃肿。
企业管理当中,一直存在所谓的大企业病,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会存在。在机构设置上面,为了舒服设置很多岗位,整天流于开会、文件传送的误区,真正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一线的负责人那个及时出现和解决问题。
第九诫,信息错位,沟通不畅。
如今是一个信息时代,来自各种渠道、准确性不同的信息数量庞大,企业在传达这些信息的时候,经常发生错误的、自相矛盾的信号,让员工无所适从。而且,在企业上中下三层的沟通上 面,非常不畅通。本人认为,这里面有可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观方面比如各岗位和人员存在维护部门私利的普遍现象。
第四部分是处事态度方面的,包括第十、十一诫:
第十诫,对未来心理恐惧,悲观主义色彩浓厚。
经济界历来悲观主义浓厚,因为经济增长乏力,内外部环境险恶。但是,如果企业一味陷于悲观主义,就不能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就不会采取坚决的行动,也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第十一诫:丧失对工作和生活的激情。
缺乏激情是现代很多企业和个人的问题,本人认为这既是对无奈现实的反射,也是自身本质性的原因。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企业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并进行多元化的业务扩张。但是,如果不能关注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扩张风险,这样做也是很危险的。所以,如何在稳健和激进中保存平衡,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理想的情况是既要保持激情,又要有冷静的判断和长远的规划。但凡在管理岗位有出色成就的人,就近举例,如集团横店东磁懂事长何时金董事长,其为人处事便是敢于适当冒险,思想开放善于接纳新事物,敢于直面问题,崇德守信,善于独立思考,积极获取信息面对未来富有激情。确信,如真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做到管理十诫,必定会有出彩的人生。
总之,本人认为,开卷有益,何况是这么一本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管理者写的。关键是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并加以运用,尤其是要保持激情和进取之心,不断改过自新,迈向从优秀到卓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