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塘里古建筑 探究历史遗迹之谜
2019年7月4日上午九点半,影视经济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马正良和教授王国安携十余位学院师生冒着大雨来到金华东阳市马宅镇塘里村,与同济大学教授、留学生及东阳非遗文化工作站人员三方在五星塘里社区会议室汇合。学院参与的教师还有媒体教研室主任李舒怡,英语教研室老师吕振燕,学工线老师王瑞霞、冯韵、鲍学圆。
会议上,两校师生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之后,大家对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都有了整体的布局和满满的期待。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张建龙教授带着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6位留学生专程来考察塘里村的清朝古建筑,比较中西建筑的区别。影视经济学院“溯马宅清朝建筑,寻塘里文化足迹”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学生也带着类似的目的致力于研究和保护历史遗迹,为其出谋划策。
塘里村马宝其书记和许新德主任很用心地接待了大家,并在介绍了该村的情况后,还专门请来了该村86岁的活化石陈金昌老寿星讲述陈家古宅的故事,他指着右边年久失修的古宅说,“我以前就住在那里,陈家在此住过十多代,我19岁当兵离开,60岁从新疆重返故里……
两校师生共同参观了村里的清朝古建筑
影视经济学院王国安教授离开前向乡亲们建议,“尽快修旧复旧,古为今用,为横店影视城服务,塘里不但要成为横店的后花园,而且要利用古宅成为横店的影视拍摄基地”。
学院学生、教师通过与同济大学教授、留学生及东阳非遗文化工作站人员三方合作调研,了解塘里村保存下来的清朝传统建筑,后期的目的是通过测绘与调研,比较中西建筑的区别,三方合力为保护传统古建筑出谋划策,并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7月5日,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天,我们由影视经济学院辅导员鲍学圆老师带队,对古建筑的由来、构造进行了探索和复原。
鲍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古建筑烟囱的构造,并引领我们从建筑的独特性出发,想象复原后建筑的形状特征,左图是拍摄的原建筑,右图是我们猜测复原后的形状。
在探索的过程,我们发现了一颗生长在狭缝中的小树,它从历史古建筑中汲取养分,生命力竟然如此顽强。
通过观察,我们一行人发现了古建筑的榫卯结构,每块木头之间有一个细小的连接点,不需要钉子也能牢牢固定。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参观途中,我们看到木房子的底部有一个石头垫着,或是木头垫着主房柱的底部,柱子并未深埋进土里,就等于没有地基,但是它却能屹立不倒,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向村民了解了为什么当时的人会这样的设计,他们解释说当时选用当梁柱的木头都是上好的木料,在山里最少都是生长几十年的,结实程度不输于砖头砌的那种房柱。时间久了,接触地面的那一部分木材难免会受潮腐烂,所以人们在柱子跟地面的接触地方垫着石头防止受潮来维持房屋的坚固性。
活动过程中我们认真听取了同济大学张建龙教授的讲解和分析,他从专业角度给我们分析了塘里村古建筑的特色,并指出如果想要更加直观、清晰的了解桃花坞历史、还原古建筑,还需要找出当地的族谱,通过族谱追根溯源。
我们还和同济大学的留学生进行了交流,他们对建筑的勘察更为全面和专业,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未涉猎过得知识,希望在余下的几天里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见证更多的清朝建筑之谜。
7月7日,小雨,开往清朝建筑之谜的航班再一次开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第四天,我们由影视经济学院李舒怡老师带队,置身塘里村,静听着流水拨清韵,古树弄清风。
参观过程中我们与同济大学的留学生们相聊甚欢,留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心的为我们讲解清朝建筑的构图技术。
本次活动交流中我们了解了建筑专业学习工作的繁琐,研究中需要精准的测量与测算,还要电脑构图。其中一位马来西亚学生展现了他惊人的画工,把柱子上的雕刻手绘了出来。特别是那雕龙,鳞爪张舞,双须飞动,栩栩如生。同济大学的教授希望下个学期我们几个小伙伴能和留学生们一起建筑亭子,我们非常荣幸,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们还发现了一个传统的石臼,石臼也叫兑臼,我们现在所吃的糍粑和清明果都可以用它敲打出来。 我们与留学生相处融洽,都互相留了联系方式,他们邀请我们去马来西亚游玩,宣威同学还向他们展示了惊人的扣篮动作。
最后,我们在废墟前一起合影,这处废墟原本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却在昨天的大雨中坍塌了,为此我们感到十分惋惜。一座古老的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