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课程改革之后“名师”之名现象
解读新课程改革之后“名师”之名现象
王瑞霞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浙江横店 322110
摘要:名师是社会对教师的综合性评价,是人们对在一定范围内对有贡献、有影响、有声望的教师赋予的称号。国家实施新课改以后,出现越来越多的名师。他们经由专业认可、荣誉认可和社会认可,并以著书立说、公开课、专题演讲、学术汇报等不同的存在方式行使教育权利,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名师;名师之名;生存方式
一、何为名师
“名师”一词最早的起源概念是指精锐的、著名的军队,是对优良军队的美称,而在《辞海》 中就从最表层的含义说起,把其概念解释为“有名的老师”。伴随着社会的变迁,研究的学者对其概念和内涵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说法。
郭华认为“名师”成名的关键在于他的“授课”水平,教师只有拥有了独特的讲课风格和教学特色,并且有了可彰显的教育话语体系才能称得上是“名师”。[1]童富勇和程其云在研究过程中指出“名师”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认可度、影响力,而且专业素质又较高的优秀教师。[2]在前人对“名师”研究基础上,张贤金、陈光明、吴新建进一步说道:“名师”,就是指那些热爱着教学事业,掌握着教育教学规律,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能够见解独到,形成自身独特教学风格和特色,有人格魅力,在教育领域范围内做出突出贡献,并形成影响力的优秀教师。[3]整体看来,“名师”的内涵可以简要总结的概括为:“名师”就是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方面有杰出贡献,形成了自身的教育教学体系,并在社会影响广泛,拥有追随者和知名度的教育工作者。
二、新课改之后“名师”之成名因素
(一)时代背景与教育改革浪潮
90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发展素质教育,进入21世纪,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更加明确,教育部在2001年出台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改革做了整体规划。这是一场由课程教材改革带动的全面、整体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这个时期的教育实验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从总体看,21世纪以来社会掀起了由政府推动、理论研究者带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参与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热潮。[4]这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在客观上促使广大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觉醒,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他们开始与新课改一起成长,全国各地一大批“名师”涌现。在新课改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实践新课程,实现自身新“蜕变”,新跨越的教师会被熟知。“教育变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所思所为,事实上就是如此简单,但也是如此复杂。”[5]“名师”在新课改中处于核心地位,也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另外,在新课改的语境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也迅速开展起来,全国各地出现“十百千工程”、“百千万工程”、“名师名校”等“名师工程”、“教育家工程”。这些关键性的事件,成为教师成名的良好契机。
(二)发展自我的需求
教师的生存方式可以分为:“谋生型”、“享受型”、“超越型”。“谋生型”的教师将教师职业看作是一种基本生存手段,认为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即可。“享受型”教师把教育过程看作是他们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当然,也并不是说他们没有生存的基本需求,只是他们更看重的是能否在教师这一职业中找到自己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超越型”教师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有意义,不断地完善自我、为社会做出贡献。教师职业的这三种生存方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享受型”与“超越型”的教师有生存的需要,但这种需要不是首要目的,他们追求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精神生活的充实。[6]如果说之前的“名师”依靠教师职业生存,然后再成名,那么新课改之后成名的“名师”除了生存性需求,更多的是“诗和远方”。
(三)有了显性的评选标准
新课改以后,社会上“名师”外延扩大,出现了许多观念上的“名师”,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名教师”,“名师”称号的严谨性有待考察。政府为了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民教师,倡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会在全国发起评选“名师”的活动,各个教育团体也会联合成立“名家名师”推选活动组委会。他们按照公平公正原则,广泛推荐、严格审核遴选、开展专家初评、专家委员会终评等程序,经过层层筛选、认真审查、严格把关,推选出“教育名师”。评选的标准涉及思想觉悟、道德模范、理论建树、影响范围等几个方面,符合标准的教师会被推选为“名师”,“名师”权威性变得更强,辐射范围更广。
(四)“新”教学主张的提出
新课改下的“名师”在教学主张方面有了明显的外显特征和内在追求。
(1)外显特征
第一,教学主张命名。首先,新课改之前的“名师”在命名自己的教学主张时则倾向于概括教学策略体系,如丁有宽的“读写结合”,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宁鸿彬“五步阅读教学程序教学法”,余映潮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等。新时期,“诗意语文”、“青春语文”、“绿色作文”“童话作文”等成为风潮。其次,新课改之前的“名师”的教学主张指向的都是具体的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全面的探索和构建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教学主张紧扣“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执行课程工具论的指导思想。而新课改之后的“名师”开始对课程全局思考,对语文本体性进行深入思考。新课改之前的“名师”的课程意识是内隐的,新课改之后的“名师”的课程意识是外显的。
第二,对理论的自觉追求。新课改之后的“名师”都有着对理论自觉地追求,同时又积极建构符合自己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看到吴勇的“童化作文”是以交往理论为基础而生发开来的,而王笑梅的“嬉乐作文”则自称是一种“生态学的努力”。
第三,建构新的课堂模式。新课改之后的“名师”不满于现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把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主动追求的目标,在自己的主张之下进行了积极的建构。如周益民指出课程内容的权威化和意识形态化,主张开设班级读书会,将儿童文学作为课程内容进行开发,开拓语文课程的新领域。同时,对颠倒歌、绕口令、童谣、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进行系统的开发,并将其作为课程内容建设,寻找回归话语之乡的路径。
(2)内在追求
内在追求体现在教学主张上,新课改之后的“名师”基于儿童立场,希望在自己的教学中找回“儿童”。如周益民认为在“应试”和“纯工具化”的压迫下,理性认知排挤了感性体验,被动接受压抑了个性自由,人的功能退化成机器,导致富有青春活力的儿童变成了“老态龙钟的儿童”。[7]内在追求迎合了大众的心理,也是教师成名的重要因素。
三、新课改之后的“名师”之认可方式
新课改之后的名师更具有典型性,针对教育改革中的弊端,在教育教学上提出许多新的见解,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文性,把学生发展放在中心,为了每个学生发展努力的,与新课改之前的相比在专业认可和荣誉认可方面不再有强烈的需求,他们更加看中社会影响力,通过各种渠道使公众熟知,进而得到认可,这也导致了“名师”的标准降低,社会上的“名师”越来越多。
(一)专业认可
教师的职称代表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学术水平,反映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学识水平、能力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对教师过去的学术成就、工作能力的评价和肯定[8]。1986年,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从试点开始,逐步的得到全面、深入的开展。按照规定,中小学教师的职称系列分为:中学高级、中学中级(一 级)、中学初级 (二级、三级);小学系列分为:小学特级(小高高)、小学高级、小学一级、小学二级和小学三级。评审标准为思想品德、知识水平、专业能力、科研能力等。政府部门和学校会颁布申报资格,教师根据自己能力申请职称等级。根据评审标准,经过审核,使其获得职称。名师是在教师评审体系中,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成绩,优化科研能力,逐级获得应有的职称得到同行认可的。相比普通教师而言,名师除了有职称评定以外,专业能力需更加突出。一般而言名师都需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拥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实行个性化的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新的教育教学观点和理论,科研成果丰硕, 是同辈中的佼佼者,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9]。在专业认可方面,“名师”需要获得专业认可,要提高教学水平,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在学校脱颖而出。在专业领域获得发展,他们不断结合教育背景,吸收前人经验,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有新的见解。只要教学思想符合社会需求并且新颖,就能在专业领域中获得认可。
(二)荣誉认可
荣誉称号是教师在领域内有专业实力的代名词,也是优秀的象征。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不断积聚实力,提升专业素养,在同行的交流学习中,不断展示自我风采,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逐渐促使自己脱颖而出,因专业突出蜕变成名师。并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竞赛,参与公开课,作学术汇报等过程展示自己的教学心得、理念。他们表现突出,观念新颖,凭借丰硕的学术和教学成果,就会获得物质奖励和更多的荣誉称号。在教师领域内最广为人知的荣誉就是“特级教师”称号,“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优秀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具有先进性和专业性的称号,是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的符号。”[10]一般来说教师因教学成绩出众,专业能力强,思想先进者会被评为“特级教师”。除此之外,还会获得“劳动模范”、“优秀班主任”、“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名师在成名过程中和成名之后都会被社会团体、政府等不断赋予荣誉,用荣誉认可的方式鼓励先进,使其再接再厉。新课改之后“名师”的荣誉认可方式与新课改之前的名师认可基本相同,国家、政府、社会团体等会通过各种形式颁发荣誉。但由于这一代“名师”有了显性的评选标准,荣誉上直接以“XX名师”称号出现。“名师”通过办学校,开展工作室,成绩显著者也有了很多集体荣誉称号。
(三)社会认可
名师,一般会得到国家、政府的认可与重视。他们的专业能力得到学校、社会的认可,从而获得荣誉称号,国家和政府就会根据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使其更好的行使教育权利,承担社会责任。部分名师被推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或者吸收名师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建造能够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宣传推广教学理念和思想。物质方面,国家发放津贴。第一代名师退休后,学校聘请作名誉校长、教育顾问,也由学术团体安排相对的名誉职务。政府部门会出台各种文件,开展研讨会,让所属机关单位学习名师理念。部分名师会受到省市甚至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接见,借助媒体宣传推广名师,鼓励教师学习。受各省市政府官员邀请,去各地讲学,做汇报,进入政府体制内部工作等等。这些都体现着政府运用权力对名师的宣传和推广,政治认可让名师思想践行的更加彻底。新课改之后“名师”除了受政府和国家的重视外,受社会群体的关注度增加,他们也更看中社会群体的认可。网络、传媒的发展使交流方式有了很大转变,导致社会传播渠道增多,速度加快。他们成立“名师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创办“名师学校”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扩大辐射范围。影响力、知名度也是对专业认可的肯定,从而也获得更多的荣誉。
四、第三代“名师”之生存方式
新世纪的教师要想成名,需要真才实学,更需要合理利用各种网络媒介,二者缺一不可。自从新课程改革开始以后,许多中小学“名校”和中小学“名校长”也伴随着出现了,虽然数量增加了,但在全国叫得响的“名师”却并不多见。一方面是用“名师”称号的人越来越多,权威性、可信度降低。另一方面就是部分真材实料的优秀教师,没有合理利用网络媒体及其他宣传渠道。新课改下“名师”为了保持威望及名气,除了发表文章、出版书籍,演讲、开座谈会,利用电视网络节目等,出现了新的宣传包装方式:“名师工作室”、“名师”办学校。
(一)“名师工作室”
新课改之后“名师”主要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这个新形式来保持名望。“它是名师的成长平台,是在一定范围名师交流与共享的机制,是对较高的合作层次与发展的追求。”[11]一般是以“名师”本人的姓名和学科命名来建立工作室的品牌,从而保持和提高“名师”本人的威望,也让工作室成为“名师”辐射的发源地。如“窦桂梅语文教学研究室”、“葛文君工作室”、“陆长根工作室”等。现今,全国有大量的“名师工作室”的存在,已成为“名师”维护其“名”方式的一种常态和提升名师传播与辐射效应的手段。
(二)“名师”办学校
新课改时期,除了“名师”,还出现了很多“名校长”。部分特别优秀的教师成名以后,会被赋予行政管理职务,成绩突出者担任学校校长。成为校长以后他们的教学理念,改革创新意识都会通过办学思想体现出来,所在学校获得成功后就会被推广。“名师”也会利用自身资源,开办民办学校,办学理念独特,办学行为如果被认同,学校出名,“名师”的名气自然远扬。“名校长”办学思想和教学管理主张的传播具有瞬时性和弥散性。[12]如杨瑞清运用“乡村教育”办学思想,办田园牧歌式的学校,张炳华创造了“东洲模式”,刘彭芝将人大附中打造成国际一流的世界名校等,都被我们熟知。
名师是经专业能力与社会声望综合考量形成的一个称号,成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方因素促成的结果。研究新课改之后名师之“名”发现,名师成名需要普遍的条件: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自要具有专业能力并获得荣誉;要国家政府体系提供政治支持;成名之后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包装维持声望。教师只有经过这一系列“锤炼”,才能维持名气,更好的行使教育权利和承担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郭华.名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从对五位名师质的研究中谈起[J].中国教育学刊,2008(8):31-34.
[2]童富勇,程其云.中小学名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 221 位名师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0,02:64-68.
[3]张贤金,陈光明,吴新建.中小学名师培养人选的遴选:做法、评析与建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03:22-24.
[4]郝志军,田慧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实验的新进展[J]. 人民教育 2007.10:(4-9).
[5][加]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M].赵中建,陈霞,李敏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21.
[6]范艳勤.中学语文教师生存方式与发展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1.
[7]张雄锋.苏地新生代语文名师教学主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8]宋素芝.我国高校职称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8(5).
[9]王铁军,方健华.名师成功: 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解读 课程教材教法 2005,12:(25).
[10]何小忠.特级教师群体的结构分析和发展反思——以江西省六次评选的702名特级教师为例[J]. 教师教育研究.2012,(06).
[11] 武兴华.“名师工作室”内涵建设三要素[J],教学与管理.2012,(2).
[12]严寅贤.名校长之“名”[N].光明日报,2012-1-4(14).
作者简介:王瑞霞,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辅导员,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
邮政编码:322110
联系电话:18892619106
电子邮箱:14621721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