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场域视野下的师生冲突
学校场域视野下的师生冲突
王瑞霞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322110
摘 要:处于学校场域之中的教师与学生,他们之间出现的师生冲突可以用权力和资本去解读,冲突源于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是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关系。解决冲突需要重构以对话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学校场域;师生冲突;对话理论
布迪厄认为社会空间可分为多个社会小空间,即场域。学校作为社会空间的子空间,形成了以教育为核心、以师生为主体、以培养更好的人为使命的学校场域空间,师生冲突是学校场域权力斗争的显性表现,需要放到场域环境中去解决。
一、师生冲突
“师生冲突是指师生之间直接、公开的旨在阻止对方实现其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目标的社会互动过程[]”,是不可避免但可调控的对抗行为。
(一)冲突类型
师生冲突类型可通过物理空间、冲突成因、冲突态度来划分。
物理空间划分主要依据冲突发生的物理场所,即学校内、外冲突两大类。学校内冲突是指在学校范围内发生的,细化可分为课内、外冲突。课内冲突指在教室内出现的师生之间的矛盾对立,学生方面表现为肢体的冲撞、不良言语和消极的课堂态度,教师方面表现为不当惩戒、言语暴力和消极的教学态度。课外冲突体现为纪律遵守和惩罚力度上的冲突。校外师生冲突体现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家长作为冲突的介质,教师对家长施加压力,布置教导任务,如果学生未完成或质量不能达标,则直接导致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学生会将冲突行为归咎于教师,逐渐积攒对教师的不满,这种不满就会导向师生冲突。
按照冲突的成因来分,主要指冲突的发起主体。主体主要为教师和学生,学校纪律只是逼迫这两个主体发生冲突的辅助工具,其自身并无冲突的动机。首先,就学生而言,集中在对教师教学行为错误的直接揭露、安排的不满、处罚违纪程度的不认同、迁怒行为的委屈感等。就教师而言,主要表现为对师道尊严的维护、教育方式方法的不恰当和教师日常生活压力的迁移。
按照师生冲突的态度划分,师生冲突分为以肢体冲突为主的热冲突和以语言冲突为主的冷冲突。热冲突是通过一方或多方的肢体行为来表现,易对师生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巨大的伤害,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冷冲突通过一方或多方之间语言争吵和行为中隐含的消极态度来表现。相较于师生关系的热冲突的暴力属性,冷冲突则体现为一种藏于语言之中的消极态度,导致师生相处不融洽,课堂不和谐。逐渐由量变转向质变,若没有宣泄或和解的契机,则会由冷冲突转向热冲突。
(二)冲突特征
师生冲突关系不是无序的,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1.教育性
师生冲突是以实现自身目标为目的的利己性社会交互行为,是一种教育现象。冲突对行为的发起者具有反思作用,对旁观者具有训诫作用。从冲突行为的发展来看,虽然冲突行为是将师生置于对立面,但其形成了师生反思的教育情境,这种反思需要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有教育意义的不是师生冲突行为本身,而是体现在引导师生解决冲突行为上。
2.不可避免性
师生冲突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和社会角色冲突。每个个体都有差异性,这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不可调和性,这放置到师生关系范围之中就导致不可避免的师生冲突。虽不可避免,但是冲突行为却可调控。师生冲突是阶段性的交互过程,不是瞬间爆发的,因此可以调节。
二、学校场域
“场域即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一个构型[]”,布迪厄社会学场域理论将社会小空间描述为一个社会关系网,以空间内不同个体之间的权利和资本的流动轨迹来描述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学校空间是作为社会空间的一部分,描述的是学校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结构。“学校中各种复杂的多元位置之间存在的多元关系的网络,是有形与无形的整体集合与各种力量的不断重组,是物理场域与意义场域的集合[]。”学校场域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来源于学校场域自身的复杂性,它不仅是师生学习的物理空间,也是国家培养人的训育空间,同时也是文化再生产的空间。
学校作为社会子场域,关注的是学校中的社会冲突、位置关系和权力的流动。“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在学校场域中,不平衡关系存在与师生中,教师是场域中的统治者,学生是被统治者,他们之间存在着权力的流动。教师借用其权威和学校规章制度,约束和统一学生的行为,是权力的施力者,学生则是权力的受力者。“教师权力一方面源自国家和学校认可的正式权力,另一方面则基于教师的知识话语权力,集中体现在课堂知识的传授[]”。教师处于上位,学生则处于下位,必然导致不平等。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三、“对话理论”
保罗弗莱雷提出“压迫型和平等型师生关系[6]” 两种,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即压迫的师生型,在这种压迫环境下,师生处于不平等的位置,传统教学是以教师权威为核心的上下位关系,学生成为教师权力的受力点和被规训的对象,师生冲突的根源就是他们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保罗弗莱雷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对话理论”的师生平等观。他强调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合作,承认师生不是对立的不平等关系,而是为实现师生的教育使命而诞生的平等互益的师生交互关系,通过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实现其成长和互益的。对话理论中解决师生不平等的工具是要以反思和行动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应首先思考冲突产生的具体原因、是否可以避免、应该如何处理和转化。反思提供了时机,而行动则是将其转化为教育的机会,在行动中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和学生探讨发生师生冲突的缘由,为解决问题而共同努力。从而将冲突从肢体和语言的暴力转化为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从教育问题变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现象。重构新型的师生关系不是消灭师生冲突行为,而是将师生平等的理念注入师生关系之中,用反思和行动将师生冲突化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资粮。
参考文献
[1]王琴.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布迪厄.实践与反思(第二部分,思社会学的论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4.
[3]马维娜.局外生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
[4]皮埃尔•布尔迪厄.许钧,译.关于电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5]张银霞.教育场域中的权力:基于学校仪式活动的分析与启示[J].2014(7).
[6]吴先伍.反思与重构——他者伦理视野中的师生关系[J]. 江苏高教. 2014(4).
作者:王瑞霞 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现为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辅导员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横店镇都督南路138号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电话:18892619106
邮箱:1462172160@qq.com